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从传统到现代① ——大理白族民间文学中的生

来源:水利发展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由于全球性的工业化、现代化造成的一系列环境危机,“生态学”一词已成为普通人生活用语中的关键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俗学工作者有必要对现代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

由于全球性的工业化、现代化造成的一系列环境危机,“生态学”一词已成为普通人生活用语中的关键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俗学工作者有必要对现代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变迁予以高度关注,发掘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特有的生态情怀,合理选择和优化营构与自然相生相谐,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民俗生活模式。而这种可供参照的生态民俗资源,除了在汉民族文化系统内探寻外,一些少数民族由于其生存环境良好,更为我们提供了构建生态民俗空间的优良范本。例如,在西南各少数民族中,生活于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作为一个拥有良好自然生存空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大量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民俗资料。这些资料和它们的民俗原形态,通过各种形式得以传达,其中,在神话、传说、歌谣、戏剧等白族民间口承文学样式中更得以生动地体现。本论文试图以与白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文学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民俗学的视角,对其中所蕴藏的生态民俗文化进行系统考察,该研究除了对白族传统民间文学及传统生态民俗进行深入探寻外,还将关注现代白族民间文学、生态民俗的演化与发展。

一、历史视野中的白族传统民间文学与生态民俗

大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世代生息繁衍于此的白族人民创造出了丰厚灿烂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民间文学则是其精神文明成果的重要代表。白族民间文学形式多样,风格独特,从过去一直传承下来的传统民间文学按体裁可分为散文类、韵文类、说唱类三大类。韵文类如民歌、史诗、叙事诗等,代表作品有:以 “打歌”形式演唱、传承于洱源西山地区的创世史诗 《创世纪》、有 “白曲之祖”美誉的白族民歌 《泥鳅调》、叙事长诗 《鸿雁带书》《出门调》《青姑娘》等,这些作品或叙说白族先民改造自然的宏大理想、英雄业绩,或抒写传统时代白族民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散文类如神话、传说、故事、童话等,代表作品有创世神话 《开天辟地的故事》 《人类和万物的起源》、图腾神话 《氏族的来源》《虎氏族的来历》、本主神话 《段赤诚斩蟒》《大黑天神》、龙神话 《白龙掌印》《小黄龙与大黑龙》、佛教神话 《赞陀崛哆开辟鹤庆》、风物传说 《风花雪月》《蝴蝶会》,历史故事 《火烧松明楼》、工匠故事 《锯子的来历》等,这些作品想象丰富,美丽动人,既反映了白族先民朴素的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也显示出白族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性——对汉民族文化乃至外来宗教文化的广泛汲取、利用;说唱类如大本曲、吹吹腔等,代表作品有大本曲《辘角庄》《望夫云》《柳荫记》、吹吹腔 《血汗衫》《灵芝草》等,这些作品散韵结合、唱腔丰富,是历代白族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生态民俗学认为,自然环境是一个系统的、普遍联系的有机体,人类的生产模式、文化习俗、思维观念等都与生态环境有着多维度的密切联系。①江帆:《生态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白族民间文学是几千年以来白族民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作、传承下来的文学,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体现着白族人民在不同历史阶段应对自然环境时采取的不同“生存策略”。白族传统民间文学中蕴含的生态民俗文化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经济民俗在白族传统民间文学中的艺术呈现

经济民俗又称“物质民俗”,是民俗学的一大分类,即物质生产与生活方面的习俗。一个民族的生计方式,是在其特殊的地理与生态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境内山川连绵,江河纵横,山地之间散布着当地人称之为 “坝子”的小盆地,洱海、茈碧湖、西湖等高原淡水湖泊点缀其间。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白族民众基于生存需要做出了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各种实践活动,形成了传统的以农业生产为主,渔业、畜牧业、林业、手工业生产为辅的具有生态意义的村落经济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方面,白族历来以稻作生产闻名。稻作农业受气候变化、岁时更迭影响,农事活动的张弛有节取决于对自然环境条件及其变化的准确把握及顺应、利用。流传于洱源西山的 《犁田歌》是大理地区最古老的白族民歌,歌谣这样唱道:“说来你们不相信,犁田我们用野羊,犁头用的白石头,犁的很平整”。这首古歌谣语言天真质朴,形象地描述了白族先民在农耕文明初期使用简单农具进行生产的状况。另一首流传于西山地区的打歌作品 《采花歌》用一年四季的花开花落串联四季的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民俗节日活动,其中不仅有对气候、农耕时序的总结,“山村活计要数二月忙,忙播种来忙烧荒。劈倒山林开荒地,点火烧荒人人忙”等唱词还反映出具有生态意义的白族传统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模式。除了民间诗歌,白族人民对于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更多是以农事谚语的形式代代相传。如 “早晨天赤脚,晚上大雨来”“有雨山戴帽,无雨山系腰”包含着天象、气候变化规律的知识;“早栽三天成谷,迟栽三天成草”“你误庄稼一时,庄稼误你一季”则告诫人们不要耽误农时。此外,白族人认为湖泊、龙潭中都有龙王,龙王是雨水的象征,而村社神 “本主”也掌握着生产丰歉,因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事祈福、禳灾习俗、农业祭祀习俗则更多的沉淀在本主神话、龙神话中。例如,大理挖色大城曲村本主神话中讲述沙漠神来到挖色坝大城曲村,教当地人种五谷并帮助人们兴修水利,因此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在其死后为其盖沙漠庙予以奉祀。大理地区著名的龙神话 《小黄龙和大黑龙》中暴虐成性的大黑龙造成水灾,淹没了大理坝子,正义的小黄龙在人们的帮助下打败大黑龙,从此大理坝子风调雨顺,庄稼年年丰收。人们给小黄龙盖了一座龙王庙,把它奉为绿桃村本主。每到生产节令,当地白族民众都要祭祀本主、龙王,祈求丰收。

文章来源:《水利发展研究》 网址: http://www.slfzyj.cn/qikandaodu/2020/0924/517.html



上一篇:“互联网+”在新疆水利政务服务中的应用
下一篇:宁洱县有机茶产业发展研究

水利发展研究投稿 | 水利发展研究编辑部| 水利发展研究版面费 | 水利发展研究论文发表 | 水利发展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水利发展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